淇园绿竹白猗猗

来源: 时间: 2017-11-26 00:22:35 人气: 9
 淇园绿竹白猗猗
  《诗经》中“卫风”部分有一首着名的诗歌,其中有两句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”,说在淇水两岸,生长着又多又好的竹子。殷商时代(公元前14~11世纪),在甘肃东南、陕南、豫、鲁一带有不少大面积的竹林存在,当时流传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竹叶和竹根都可以入药外,还可制成竹沥、竹茹药用。在河岸因洪水冲溃决口时,竹材可以代木头打桩堵口救急。正如《史记》中记载的“下淇园之竹以为楗。”楗就是桩木。
  根据宋朝着名的朱文公(单名熹)在《诗集传》一书中记载“淇上多竹,汉世尤然”。现在黄河流域还有一些刚竹属的竹子生长良好,足以佐证古代记载的真实可靠。
  古代竹子用途多样,功能重要。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,竹子可以做箭杆,竹简可以记事和书写,细竹管可以做乐器如箫笛,竹子搭的房屋,笋箨古人用以做头巾,竹浆可制优等纸。竹制的家用器具几榻橱箱。至于竹片削尖可以代针,竹枝做扫帚之类,不胜枚举。
  早在《尚书·禹贡》中有句“筱簜即敷”,依据作为注释的《传》中指出“  ,竹箭;簜,大竹;在大洪水退去后已恢复生长。书中又提到“楛”,是一种制作箭杆的好竹,出产在南方的云梦泽。同书中又有“东南有扬州,其利金、锡、竹箭。”当时首要武器材料箭杆的生产主要在长江流域。
  竹简和竹箭是文事武功的重要依靠,可见竹子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壮大有着特殊的贡献。难怪历代的文人墨客对竹子作出大量的诗文和图画来赞美。
  竹子还常被诗人加以人格化。这里举两个例子。与晋朝书圣王羲之有关。当他在浙江永嘉郡做郡守的时候,有一位名士张,家园中有苦竹数十顷,还在竹林里筑屋居住。当王羲之慕名而来拜访他,他避到竹林不与他见面。当时人称他是竹中高士。王羲之有一位儿子名徽之,特别喜欢竹子,有一句名言“不可一日无此君”。意思是不能有一天不见到竹子。晋朝还有着名七位高人,号称“竹林七贤”。带头的是嵇康,参加的有当时享有盛誉的阮藉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,再加上嵇康的侄儿嵇咸。
  爱好竹子的风气,一代代的传下来,成了中国文化中的精粹之一。现在几乎每一个园林,只要气候条件许可,都会大批或少量栽培一些竹子以供观赏,常见的如凤尾竹、小琴丝竹、孝顺竹、人面竹、斑竹、花毛竹等有特色的竹种。南方尤以佛肚竹受人重视,常作盆栽爱玩。